补气固皮毛的老大,是黄芪。黄芪甘温,入肺又入脾。既能补气升清,又能固表止汗,兼能托毒排脓,益气行水。在汗液正常流出的时候,能助其带出体内邪浊。在汗液异常流出的时候,能拧好肺脾这个开关。对内让脾气肺气正常运转,对外让脾所主之肌,肺所主之皮毛守好关碍,防汗水奔忙,无论自汗盗汗均怕它。
补气主封藏的要员,牡蛎,可以水制水。抑肝火,固肾气。以水制水,第一是指牡蛎出自海中,咸而微寒,可以散内结之热而益阴。其二,水为阴,牡蛎这个水中之物可将跃跃欲浮上水面的阳气拉回水中去补阴,弥补因出汗过多而缺失的津液。治阴虚阳亢之潮热盗汗、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等。
补益心肺之名人,桂枝,升阳气散邪气而止汗。桂枝辛甘温,辛甘发散为阳,可为身体源源不断注入阳气,加之入心肺,膀胱经。能理肺气,散表寒,温通心阳,强壮心脏。千古第一方桂枝汤方,针对卫气虚,受了风邪自汗,用桂枝将这个邪气发出去,恢复体内安和,将体表稳固得像密不透风的墙,汗自止。且因桂枝走上,故尤适于头面心胸背之汗液。
桂枝牡蛎相配,既安抚好内环境,又装修好肌表院墙,能收能放,收的是有用津液,放的是体内邪气,可谓止汗不留邪。麻黄根,入心敛汗,入肺固皮毛,止汗大名鼎鼎。
麻黄是一味与汗纠缠不清的妙药,发汗用茎,止汗用根。其根深人土中,与茎之升发之性相反,重坠而降,并以平而甘涩之特色入心肺,带上述止汗名流达于表,守护好院墙,无论自汗盗汗均挡于内。
麻黄根配等量牡蛎黄芪,为《圣济总录》麻黄根汤,煎服时加葱白三寸发表,可治虚劳盗汗不止。
白术升阳健脾,益气固表而止汗。白术苦甘温,是健脾名家,对于脾气虚弱,卫气不固,表虚自汗,单用白术即可凑效。如《千金方》治自汗不止:白术末,饮服,一日两次服。特别是治小儿病后食欲不振,体弱自汗,白术常不可少。
白术健脾运湿,桂枝通阳化气,共同行水解表,提高肌表抵抗力,止汗之外越。要注意的是,炒白术偏重于升阳健脾,生白术偏重于固表止汗。故本方所用为生白术。
最后一味浮小麦,益心气,浮向体表抓回流淌的汗液。浮小麦原本就因外形干瘪而善向体外浮游,冷却皮肤异常之热气,收敛皮肤的潮气,让汗液无法攻陷肌肤体表,规规矩矩从小便出去。尤能以甘凉之性,益心气而除烦,有安眠守神,养体止汗之功。故而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出汗,都适用。
在古老的医学典籍《四库全书·谈野翁试验方》中,深藏着一剂神奇的良方。这剂药方巧妙地将麻黄根与黄芪等量研磨为细末,每次佐以小麦,一同水煎,温服之后,对于虚汗无度的症状有着显著的疗效。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多味药材相遇,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牡蛎、黄耆、桂枝、麻黄根、白术与甘草、浮小麦,这些药材在水中交融,共同演绎出阴阳、气津的和谐共舞。它们宛如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对身体的“中央空调”进行细致的整修,无论是由阳虚引起的自汗,还是由阴虚导致的盗汗,都能得到妥善的调理,特别是头面、心胸、背部等部位的汗液。这正是清代名医翟良所著《医学启蒙》中那著名的牡蛎黄芪桂枝汤。在现代医学中,病后、手术后或产后身体虚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肺结核等病症,常常导致五脏气虚,卫外不固,从而引发自汗、盗汗的症状。而医生在面对这类人群时,常常会选择这剂良方进行治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桂枝具有升阳固表、强心定悸的功效,因此这剂药方尤其适合头面、心胸、背部出汗较多的人群。同时,黄芪补足气机,浮小麦安神益心,牡蛎拉阳入阴、止烦固摄,使得这剂药方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辅助治疗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症状,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