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凉热仿四季
防冻平补正当时
文/景明时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南宋·叶梦得)。日月如梭,斗转星移,霜降节气如期而至。天高云淡,碧空如洗,冷风嗖嗖,落叶萧萧,物象肃杀,寒凝初霜,雪白的霜花为大地舖上一层浅浅的轻纱,让我们饮一杯暖茶,来品深秋养生文化。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10月23日交节。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时至深秋,初冬将至。进入霜降节气后,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有两个气候特点,即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中国南方和北方气候明显不同。
西南等地开始进入少雨期。四川盆地地区,在此期间,气候温和,田畴青葱,橙黄桔绿,秋色宜人。而西北、东北等地在10月下旬~11月初,就已呈现出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若遇到强冷空气,最低气温降至-7、-8℃,甚至-10℃以下,雪花飘舞,清冷袭人,少数情况下局地的大雪很容易形成雪灾。
霜降民俗,古来人们有送芋鬼、吃柿子等习俗;现代有北京香山赏枫叶、中山公园观菊展等活动。霜降更是农民忙碌的时节。仓廪实天下安,眼下秋收画卷正在广袤的田野徐徐展开。据报道,全国秋粮已收获约七成,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国内粮食市场始终保持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
霜降物候与养生
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霜降》记载:“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分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此时豺狼开始捕捉猎物准备过冬,它们将食物就摆在那里,看起来像是祭兽,以报天恩。这是古人想象豺在先行祭天,以感念上苍赐予其丰盛的食物,以警示人们获得丰硕的成果要有回报与感恩之心。
二候草木黄落:深秋之时,草木枯黄叶落。古人认为秋季五行属金,金克木,所以草木先黄,而后叶落。俗话说“霜降杀百草”,因为霜降过后,气候进一步变冷,夜间温度低,低温致使树叶与草木枯黄,次日在阳光的照射下,逐渐褪去绿色,披上金装。自此之后,落叶树木的叶片纷纷飘落,形成秋风扫落叶的景象。
三候蜇虫咸俯:蛰虫在霜降的时候都在洞中躲藏了起来,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为来年的新生做准备。
关于霜降养生原则,《黄帝内经》指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可见这四时阴阳变化,万物荣枯是养生者必须懂得的道理,根据物候变化和人体气机变化的特点,霜降养生要以起居防秋冻、饮食重平补为关键。
自古至今民间都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不减衣,秋不加帽”、“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的说法。那么,时下秋意渐浓,如何“秋冻”才健康呢?
“春捂秋冻”这一民间谚语,源于?中医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所谓“春捂”是说在春季气温刚回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因为身体产生散热的调节机制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若气候乍暖还寒时,着衣单薄,人体就会难以适应,从而感染各种呼吸道疾病;所谓“秋冻”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时,不要过早增加衣服,要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
从?气候学的观点来看,?“春捂秋冻”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春季气温变化无常,过早脱掉棉衣会使身体难以适应温度变化,容易着凉感冒;秋季气温逐渐下降,适当延迟添衣可以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提高抵抗力。通过“春捂秋冻”,可以增强人体适应性,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同时,这也是一种自然的养生方式,符合中医顺应自然阴阳变化的养生理论。
然而霜降节气昼夜温差大,午间艳阳高照,温暖如春,早晚凉气袭人,仿佛入冬,一日仿四时,好象经历了一个四季轮回。虽然“秋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秋冻。老年人、体质较弱的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等都不宜过度“秋冻”,而且霜降之后就要预防秋冻了,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影响健康。
中医认为痹证类、关节炎患者也需正确认识秋冻,若调护不周,关节疼痛会加重,尤其老年人极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此时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容易复发或加重,所以霜降这个时间节点后上述人群就不再适合“秋冻”了。
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预防秋冻,白天须及时增添衣服,掌握好防秋冻的尺度,注意预防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止加重基础疾病;晚上睡觉要盖好被子关好窗,防风如防贼,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严防风寒侵袭;还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最好养成饮食宜熟食温和,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
中医霜降饮食养生
霜降节气,天气由凉转冷,早晩温差很大,俗语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的说法。霜降气候肃杀,天干物燥,“燥胜则干”,人体津液耗散太过,或素有阴虚津亏之人则易外感燥邪而生“燥病(外燥病)”。燥病可分外燥(温燥、凉燥)、内燥(非从外感而得,如糖尿病、肺结核、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红斑狼疮、干燥症、水肿、遗精、遗尿、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等患者皆可出现阴虚内燥证)。
《黄帝内经》说“燥者濡之”,濡润之法本质上即是养阴,养阴即是补阴,而养阴润燥即为燥病通治法。但温燥者宜甘寒清润,凉燥者宜辛宣温润(参阅笔者《金秋逢白露润燥辨温凉》一文),内燥者宜辨其脏腑津液精血之燥而濡养之,不过诸法之用均需选择养阴润燥之品。
但是慢病、久病内燥阴虚者、阴虚体质者,常人养生防燥的人群,不可用偏温热或偏寒凉的食材或者药物养生,而是要用平补法养生。
平补法与温补、清补、滋补、峻补等等补法不同。所谓平补属一种缓补法,指用甘平和缓的补益方药、食材,治疗或者调理体虚久病、病势发展较慢者,以及养生需要者。
平补法适宜用养阴润燥的食材,其性平和,其味多甘,不寒不燥,补而不腻,适用于多数人的日常保健,一年四季也均可食用。而且平性药在寒证、热证条件下,都可配伍使用,具有“双相适用”的药性特点。
平补常见的食材有:小米、粳米、玉米、大豆、黑豆、扁豆、红薯、胡萝卜、白萝卜、花生、白木耳、黑芝麻、葡萄、莲藕、雪梨、栗子、红枣、核桃仁、猪肉、鸭肉、蛋、牛奶、泥鳅等等,可分别用蒸、煮、炒,可做汤、粥、菜来食用。
中医之药食两用、平补阴阳的药物,内燥阴虚者即可选用,其种类繁多,如百合、杏仁、莲子、蜂蜜、阿胶、玉竹、虫草等等,现举常用的五种加以说明:
⑴、淮山药:味甘性平,补脾养胃、益气养阴、生津润肺、固精,能平补肺脾肾三脏,阴虚阳虚均可配伍应用。补肾阴的名方六味地黄丸中即含有山药。
⑵.枸杞子:味甘性平,平补肝肾、益精明目,保肝降糖,阴虚阳虚均可沏水代茶饮,即可单用,亦可复方使用,如杞菊地黄丸。
⑶、菟丝子:味甘性平,平补阴阳之品,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降糖。常用配方如五子衍宗丸。
⑷、黄精:补气健脾、润肺益肾,性味类似山药,均能补后天以养先天,平补阴阳,但黄精长于补肺阴。常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劳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内热消渴等病症。黄精可以与枸杞子、玉竹、麦冬、山药等中药材搭配使用来达到补肾的效果。
⑸、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药性平和,为常用的药食同源的药/食材。其复方制剂如金锁固精丸(由沙苑子、芡实、莲须、龙骨、牡蛎、莲子组成),用于肾虚不固,遗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软,腰痛耳鸣等症。
至于阴虚内燥兼夹痰、瘀、湿诸证,或兼气血诸虚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方药与食材。另外,平补之法也不限于秋燥时才应用,而是四季之时,观其脉证,当用则用,本文不再赘述。
中医的药食四气五味理论,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认识药食功用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民间亦是如此。有句老话说:秋后“吃果不吃瓜,食甘不食辛”,这句话就概括了一个饮食原则。这是因为西瓜之性偏寒凉而辛辣之味偏温热,都不符合平补原则。所以秋后西瓜尽量不要吃,包括生冷寒凉食品及饮料都尽量不要吃;也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这些食品属于热性,食后容易上火。当然,将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是可以适量食用的。
中医有“时间医学”之称,注重不同的时间范围内自然以及人体的气机变化,认识到人体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与外在的四时气候变化相谐调才能健康,这就是节气养生各有所宜的道理。
霜降节气展示了大自然的沉稳和坚韧,万物生长化收藏各应其时,象征着大自然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也给人们展示了坚强与不屈的力量。在寒冷的天气条件下,草木开始凋谢,动物准备过冬,万物进入休眠状态。通过了解霜降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寓意以及象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养生的原则与方法,更好地与四季循环相和谐,顺应自然规律,“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黄帝内经》)”,与天地共生发展。这就是说要“道法自然”,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是养生的大智慧。
(完)
作者简介:景明时,中医副主任医师。甘肃古浪县人。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医院、医院医院临床工作40年。论文和科普文章散见于《天津中医杂志》、《四川中医杂志》、《医院管理》、《脑电图学与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等杂志及健康报、医药养生保健报及其他学术刊物。自年退休返聘于北京朝阳区八二中心中医科工作。偶有作品在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