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临近,乳山牡蛎的养殖户们越发忙碌,他们正在抓紧捕捞、清洗、选拣牡蛎……发往全国消费者的餐桌。搭乘了电商的“快车”,如今乳山牡蛎可在48小时内从产地直达全国余城。近年来,乳山市高度重视牡蛎产业发展,大力加强品牌宣传,实现了牡蛎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打造乳山牡蛎品牌,不断将乳山牡蛎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目前,乳山牡蛎产业已形成育苗育种、养殖、加工、销售、文化旅游、废弃物利用六大关键环节产业链,全产业链产值达百亿元,有效带动2万渔民年均增收近3亿元,是乳山市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新品种+研发续足“中国牡蛎之乡”发展后劲数据显示,截至年,乳山牡蛎养殖水域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30万吨,产值24亿元,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县级单位首位。牡蛎养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华信食品、乳山润德食品等牡蛎加工企业年加工牡蛎产品2万余吨,产值可达16亿元。数字的背后,也是乳山牡蛎的一段发展史。从事牡蛎养殖近20年的王志刚是远近闻名的“牡蛎大王”。作为土生土长的乳山人,他不仅亲历了牡蛎当年的“赔本赚吆喝”,更是一路见证了“乳山牡蛎”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如今,王志刚养殖牡蛎已经从最初的亩发展到现如今亩,年产值更是达千万元。说起其中的变化,王志刚觉得这都多亏了养殖技术的优化。“受品种和地理因素限制,普通牡蛎一般在每年9月到次年4月上市,5月到8月份没有新鲜牡蛎上市,而三倍体牡蛎具有一年四季都可以上市的优点。”王志刚说。过去,乳山牡蛎养殖走的是“春播秋收”的路子,但由于乳山外海岛屿或海湾少,夏季风浪较大,再加上夏季海水附着物多等原因,导致牡蛎成活率不高,产量较低,严重制约了牡蛎产业发展。0年,乳山市海洋发展局技术人员在到外地考察学习后,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发出了牡蛎“秋播春收”的养殖技术,大大降低了养殖生产的风险,而且为海区提供了半年的休整时间,有利于海区的自我净化,促进了牡蛎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年,在省贝类产业创新团队的指导下,乳山市海洋发展局引进了万粒三倍体单体牡蛎良种苗,在海阳所镇、徐家镇、白沙滩镇的5家牡蛎养殖企业开展养殖生产试验示范。除了三倍体牡蛎良种之外,近年来,乳山市不断引进牡蛎新品种,还重点推广“海大1号”、“海大2号”等新品种,改善乳山牡蛎卖相,提高乳山牡蛎品质。除此之外,乳山还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增强牡蛎品牌发展潜力和后劲。在得知乳山市海洋发展局引进了“三倍体牡蛎”后,王志刚就购买了一批牡蛎苗尝试养殖。“三倍体牡蛎可以全年生长,而且个头更大,肉质更肥美,大的能长到成人手掌这么长,基本都是论只卖,一只新品种牡蛎抵得上普通牡蛎一斤的价钱。”王志刚说,新品种三倍体牡蛎较普通牡蛎生长速度可以提高30%,单体价格能卖到几十块。品牌+电商全流程可追溯助力牡蛎走向高端每年11月到次年5月,乳山牡蛎集中上市期间,据初步统计,日发货量可达吨。乳山全市牡蛎电商从业人员达0.3万人,年电商销售牡蛎达1.5亿斤,电商销售额15亿元以上。近年来,随着乳山知名度不断提升,以及牡蛎鲜品电商销售的快速发展,乳山牡蛎销售范围也是通达全国各地,占据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深圳、厦门等国内大中城市的高端市场,稳居国产牡蛎销量第一位。抢眼的销量背后,是乳山为做大做强牡蛎品牌的良性架构。为打破乳山牡蛎传统销售模式,扩展线上销售渠道,乳山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简便、快捷、成本低等优势,实现乳山牡蛎触网销售,目前已经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开设数百家店铺,并统一使用“乳山牡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强化乳山牡蛎品牌建设,推进产业健康发展。为保护乳山牡蛎品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了山东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乳山牡蛎》,将生鲜牡蛎升级为标准化产品,确保乳山牡蛎标准一致、品质如一;构建了全国首个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给每一件牡蛎产品都设定唯一的防伪标签,通过牡蛎协会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lif.com/mlzz/12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