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陈醉通讯员史晨
开刊词
生存在社会中,我们常会被一种力量推着走,日新月异,停不下脚步。
可我们分明渴望停顿,哪怕片刻。于是,就有了涌向乡村的人潮,希望在泥巴地里、桑田果园里,找到久违的“慢”。
乡村的“慢”,是生长在当地经年累月的生活里的,非朝夕可成。而生活又是渗透在每个个体身上,了解他们,才能抓得住骨子里的优势基因,从而激发出振兴的力量。
那么,我想把画笔交给每一位活在乡间,或者试图去活在乡间的人,因为人不同,视角不同,与水土、阳光、空气打交道的方式不同,就像会呈现无数个不一样的乡村。
你有否想过,千面中,你独爱哪一面?
舌尖上的东岙
第位分享者小乔
做宁海一市东岙人,是有口福的,因为这里有着太多的美食。
青蟹、毛蚶、花蛤、生蚝这些都是来自三门湾的鲜甜,自然不消说,而毕生最难弃的还要数当地一种叫馏的“米糊羮”。它分为咸馏和甜馏。
烧煮馏,是东岙主妇们的拿手好戏,平时她们可不轻易出手,只熬到正月十四这个特殊的日子,才会使出浑身解数,烧煮出非凡鲜香的馏来招待亲朋好友。
馏,非东岙独产。宁海桑洲、岔路等地也有。
只是美食往往沾染地域的禀性,这里的馏特地加了几味当地的海产品,而且不用蕃薯粉沟芡,改用米粉沟芡,口感便与别处大不同了。
春节一过,东岙的老百姓忙着准备烧制馏的食材。
剥芥菜要挑菜地里最鲜嫩的。
花生是自种的,早就摘晒利索了,只需现炒再剥去薄衣即可。
还有一味来自三门湾的牡蛎,刚进入腊月,东岙人便冒着凛冽的海风,一只只采了回来,把柔软鲜美的蛎肉挑出来放在北窗边冻着……
一切准备就绪了,一个个打电话开始预约亲朋好友来吃十四夜馏。
到了那天,这里几乎家家户户总动员,别看只是一道美食,却是正儿八经的技术活。
比如,食材都要切得非常精细,铁镬里的开水一沸腾,食材依次放入,而放入的次序会直接影响口感,也非常讲究。到了快熟时,再将调好的米粉勾芡。
完工后,主人们把一盆盆鲜美无比的馏放在家门口最显眼的地方,无论谁路过,都可以进来盛上一碗解解馋,而且来吃的人越多,主人家越是高兴。
中国的饮食习俗都不是从天而降的,东岙吃馏也是一样。
相传,五百多年前的那年正月十四,与诿军对峙多日的戚家军为了让将士们过一个难忘的元宵节,便将老百姓凑起来的豆、瘦肉、花生仁、米、菜、咸鱼、香干、花生等切碎煮成一大锅汤,然后将白米渗水轧成粉,洒在汤里结成块,形成了馏状的食物,耐饥又美味。
后来,为纪念戚家军,当地老百姓就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做馏,还敞开大门欢迎任何人来品尝。
数百年过去,世世代代的东岙老百姓依然沿续着这一风俗,全国各地都是正月十五过的元宵,唯独宁海,是过正月十四的。
“去东岙吃馏!”这年的正月十四,我应朋友之邀,再次去东岙尝鲜。
到了村口,只见路两边已挤满了车子,动弹不得,幸好村口那家村民爽快地腾出他家宽敞的院落给我暂时安放车子。
下车后,我们徒步入村,路口边是王家祠堂,几口大镬同时煮着咸馏,热气腾腾,浓香四溢。灶堂里辟哩叭啦地跳跃着红红的柴火,边厢房里一字溜排着几张圆桌,桌上放着一叠叠小碗,两大桶已烧好的甜馏冒着袅袅热气。
才四点多,吃馏就开始了哟!
东岙的空气弥漫着鲜香的味道,忽然听到爽利的笑声,原来一位主妇拿出一大盆东岙花蛤,路过的人都抢着品尝。
这位主妇又捧出一大盆焦黄喷香的麦饺筒,这种用面皮子包裹住各种蔬菜、面条做成的食品,同样是舌尖上的美味。
“来吧、来吧,都来吃!”
热情相邀下,什么矜持、害羞统统离开了,我们只管跟着舌尖便是。
陈家二媳妇是个勤劳善良而又能干的主妇,每年过节她总是特别忙碌,因为常年工作在外的大伯和小叔子要回来,一碗家乡地道的美食是游子最好的犒劳。
今年,对于这个大家庭来说意义非凡,大伯家新娶了儿媳妇,新媳妇进门,按当地风俗便要煮新娘馏,也叫媳妇馏。
这里头的区别在于,新娘馏必须煮甜馏,而且需新娘子亲自烧煮,意喻今后生活甜甜蜜蜜。
当然现在的年轻姑娘会煮馏的并不多,再加上大伯家的新媳妇不是当地人,就连见也没见过这种食物。
于是,陈家二媳妇又揽过活,帮初做婆婆的大嫂一起烧煮新娘馏。
妯娌两个特地买来移动灶,架在院子中。大火烧起来,咸馏、甜馏,煮了一镬又一镬,认识的不认识的客人来了一波又一波,只要有人来,他们便要不停地煮,而且一定得有剩余,意为年年有余。
这贴着喜庆大红对联的主人家便如再次办喜事般,热闹、快乐,舌尖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
天渐渐暗了下来,圆圆的月亮爬上了纯净的夜空,享尽独特民风的人们捧着滚圆的肚子,挥手告别好客的东岙,舌尖仍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
快要走出村子,视线撞在了路边一扇小门边,一老婆婆吸引了我们。
老人花白头发,身上一件灰色棉袄,穿着围裙、套着袖套,清爽利落。她乐呵呵地叫住我们,问道:“要不要再到我家里来吃一碗?”
好奇叫住了我们的脚步,我们和老人攀谈了起来。
眼前的老人孤身一人生活,但她说现在越来越不觉得孤独了,因为整个小山村一年比一年热闹。
像今年,吃个馏也来了这么多人。“现在的日子过的多好啊,以前只能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一点点东西,做成馏让孩子们解解馋,如今大盘小盘豪气地请游客们吃!”就连这81岁高龄老人也动手烧起了馏……
老人拿出小碗,尽管我们肚子已快撑破了,但每人还是盛了一点,表现出非常旺盛的食欲,一个劲儿夸老婆婆的馏好吃,老人开心得呵呵直笑。
正月十四夜,东岙就这样在每个人的舌尖上舞动。
(本文图片由一市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