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年7月4日18:30——20:30
主讲人:柯召民助教:王军丽、潘洋
参与学习同学:李亚利、宣益红、谷艳丽、刘岳松、周粤文、许美芸、李春艳、彭国强、金晓泽等50人。一、授课内容纪要
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医案一(刘渡舟)
癫痫
尹××,男,34岁。因惊恐而患癫痫病。发作时惊叫、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汗出。胸胁发满,夜睡呓语不休,且乱梦纷纭,精神不安,大便不爽。视其人神情呆滞,面色发青,舌质红,舌苔黄白相兼。脉象沉弦。辨为肝胆气郁,兼有阳明腑热,痰火内发而上扰心神,心肝神魂不得潜敛之故。治宜疏肝泻胃,涤痰清火,镇惊安神。处方:
柴胡12g、黄芩9g、半夏9g、党参10g、生姜9g、龙骨15g、牡蛎15g、大黄6g(后下)、铅丹3g(布包)、茯神9g、桂枝5g、大枣6枚。
服一剂则大便通畅,胸胁之满与呓语皆除,精神安定。唯见欲吐不吐,胃中嘈杂为甚。上方加竹茹16g、陈皮10g服之而愈。
[按语]病因惊恐等情志因素,发生癫痫。《临证指南医案》认为,癫痫“或由惊恐,……以致内脏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积痰,厥气内风猝焉暴逆”而发。用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少阳不和,气火交郁,心神被扰的胸满、烦惊、惊恐、谵语、心烦、小便不利等症。本方治肝胆气郁,又兼阳明腑热内结。方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邪;龙骨、牡蛎、铅丹镇肝安魂;大黄泻内结之热;茯苓利三焦之水,务使内外之邪热能解,肝胆之气得以调畅为宗旨。刘老常用本方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小儿舞蹈症。在具体运用时,可随证灵活加减化裁。如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山栀子;病在血分,加白芍、桃仁、丹皮;顽痰凝结不开者,加郁金、胆南星、明矾、天竹黄。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医案二
范某,女,36岁,年2月18日初诊。患者于1月前因与丈夫吵架后夜间外出受惊,回家即妄见妄闻,不欲见阳光,白天睡觉亦关门窗,伴莫名惊慌恐惧、烦躁不安、彻夜不寐,精神亢奋、不饥不食,神志淡漠,行为怪异;大便干燥,数日不通,月经尚正常。曾于当地精神病院就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具体处方不详,家属拒绝入院。家人见其不大便,给予香油灌服,大便渐通,神志渐清,但仍然莫名烦躁。刻下症见:面色萎黄,神志淡漠,欠清晰,时有莫名惊恐,自觉生活无趣;头目昏沉,时有头痛;入睡极难,容易早醒,每天最多睡2小时,严重时彻夜不眠;晨起口苦,口干不欲饮水,无食欲,胸闷憋气;大便2日1行,略有干燥,小便黄,月经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重按少力。西医诊断:精神分裂症;中医诊断:癫狂、不寐。辨证为肝火扰心,心神不宁。治以和解少阳,清肝泻火,镇心安神。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酸枣仁汤加减,处方:柴胡18克,黄芩15克,制半夏10克,党参15克,生姜3厚片,红枣5枚(切开),生龙骨45克,生牡蛎45克,桂枝10克,茯苓30克,生大黄15克,酸枣仁30克,知母15克,川芎10克,生甘草6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睡眠明显改善,神志转清晰,莫名惊恐减少。每夜可睡约4小时,睡眠梦多;头昏头胀头痛减轻,胃口好转,思饮食;舌脉未见。嘱患者原方再进14剂。
三诊:诸症好转明显,神志清晰,惊恐失眠消失。刻下:面色萎黄,情绪低落,自觉生活无趣;晨起口微苦,时有胸闷,饮食无味;每夜可睡6小时以上,多梦;舌质略红,苔薄白,脉浮弱。拟丹栀逍遥散合酸枣仁汤加减,处方:牡丹皮6克,栀子6克,柴胡10克,当归15克,白芍药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30克,生甘草6克,薄荷6克(后下),酸枣仁30克,川芎10克,知母10克。3剂,水煎服。
该患者发病之初妄见妄闻,惊慌恐惧,烦躁不安,彻夜不寐,为典型的烦惊、惊狂、卧起不安、独语如见鬼状,可能属瘀热互结、少阳阳明同病,为桃核承气汤证。经家人用香油灌服后,症状好转,神志渐清,大便渐通,提示方证已经转变。及至患者就诊时,症见神志淡漠、自觉生活无趣、无食欲,类似于少阳证之“默默不欲饮食”;胸闷憋气、时有莫名惊恐、入睡极难、早醒,为“胸满烦惊”;面色萎黄、脉搏少力,可能与素体脾弱,气血亏虚以及长期谵妄不寐有关;惊恐不寐为龙骨、牡蛎药证;患者久病消耗,近于虚劳状态,即“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另,方中加甘草,即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之意,且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原文主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原文主治“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均有平冲定悸安神作用。药后神志状况改善明显,说明方证合拍。三诊时虚象渐显,方证已由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转变为丹栀逍遥散证,自当方随证转。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医案三(涂华新)
关节严重积液案
常某,内蒙人,男,28岁。患有强脊多年,左侧膝关节因积液严重肿胀变形,疼痛难忍,在医院治疗八年,花费几十万,肿胀疼痛如故,视其膝关节肿大程度骇人。初诊时舌质舌苔无大异常,脉沉。处方:
麻黄50克,细辛50克,制附片克,熟地克
病人断续服药,腰、背、膝关节疼痛很快消失,但膝关节肿胀改善不明显,临近年末返回内蒙古。年冬与父母一道又来唐河,腰、背、膝关节基本未再疼痛,且行走时没有不方便,膝关节肿胀未完全消除,四诊合参,调整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制附片:
柴胡60克,黄芩20克,制半夏60克,生姜25克(切片),党参20克,大枣6枚(撕开),肉桂20克,茯苓20克,生大黄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磁石20克,制附片15克;
间断服药月余,膝关节肿胀大为减轻;据述,这是在其他地方治疗从未有过的效果,仍处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制附片15克,因妻子怀孕,欣然携带处方独自返回原籍。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医案四(刘易春)
失眠惊恐案
闵某,福建人,男,42岁。年1月8日来诊。自诉一年半来常常惊恐害怕,坐电梯生怕电梯坠落,易失眠,睡后有一种缚束感,或被什么压住全身感,动弹不得;能开车,但遇上堵车或等红绿灯时就发急,心烦意乱。病人一直口服镇静药控制,近段时间症状加重,全身乏力,性功能下降,大便秘结;舌暗红,舌苔厚腻,脉弦;身体壮实。处方:
柴胡60g,黄芩20g,姜半夏60g,生姜20g,党参20g,大枣6枚(切),桂枝20g,茯苓20g,生大黄20g,龙骨20g,牡蛎20g,磁石20g。制附片15g。
五剂后病人来诊,心情舒畅,状态良好。继服二十剂,症状痊愈停药。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医案五(吕滨愉)
睡眠障碍案
张某,男,33岁。年12月30日来诊,诉最近一个月每天晚上睡觉在两点以后,小便正常,大便鸭溏,感觉腿沉、身重(一身尽重!),舌淡红,舌苔黄腻,脉沉滑。处方:柴胡60克,黄芩20克,制半夏60克,生姜20克(切片),党参20克,大枣6枚(切),肉桂20克,茯苓20克,生大黄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磁石20克,制附片15克。
于年2月5日告知,吃完一剂中药即于当晚11点犯困,一直睡至次日早上7点,睡眠明显改善。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医案六(江琴)
躁狂症案
周某,岑巩县注溪乡人,男,24岁。年5月19日来诊。病人3月前在一家生产苯的化工厂打工,进厂不到半个月,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心烦,全身无力,继而神志不清,躁狂,打砸东西,行走不稳,经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医院治疗,家属不愿意,而求治于中医。病人精神错乱,惊狂,烦燥,坐卧不安,行走不稳,往后倾倒,口中振振有词,大便秘结,小便短小。舌红,舌苔黄,脉弦。处方:柴胡60克,黄芩25克,姜半夏60克,生姜20克,党参20克,大枣6枚(切),肉桂20克,茯苓20克,大黄4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磁石20克。
五剂,配合异丙嗪50mg肌注,一天一次,连用两天。
用药三天后,病人神志渐清晰,知饥饿。五剂药服完后神志完全清晰,能扶壁独立行走。调整处方:
柴胡60克,黄芩25克,姜半夏60克,生姜20克,党参20克,大枣6枚,肉桂20克,茯苓20克,大黄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磁石20克。
连服二十五剂后痊愈停药。
7.条辨: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这条是说明肝胆和脾关系,叫纵。
病从伤寒发起,“腹满谵语”,肚子胀满、说胡话,是阳明里实,有燥热的表现。脉应该见沉实有力,就是阳明病。但“寸口脉浮而紧”寸口(包括寸关尺)弦脉,因为紧有弦象,脉浮而弦。胃的腹满谵语,出现了少阳肝胆的弦脉。“此肝乘脾也”,脾也就包括脾胃。肝属木,脾属土,这叫木克土,肝木之邪来乘于脾胃。“邪高痛下”,肝之邪,要往脾胃方面来,从发展规律上来看它有这样一个规律,“名曰纵”。“纵”放纵,肝放纵它的势力来乘于脾胃,是肝气盛,影响于脾胃的问题。所以,就不要只看到腹满谵语是阳明的、中焦的问题,应当看到肝的影响,所以,在治疗的时候要刺期门,期门是肝的募穴,一刺期门就要泻肝胆之有余,就来解救肝胆对脾胃的影响。
期门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任脉旁开4寸。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起到疏肝理气、健脾安神的作用。
方法是:每晚临睡前,以坐位或仰卧,右手中指或与食指并拢,指腹按在期门穴上,以局部有酸胀感和轻度温热感为宜,顺时针方向揉按3到5分钟。
8.条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这条是说明肝胆和肺的关系,叫横。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肺的问题,肺合于皮也,
“发热,啬啬恶寒”是皮毛上头的邪,也可以说表有邪、肺气受邪。肺还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肺能行治节,通调水道,以利三焦的作用。肺要有病,通调水道而行治节的作用就受到影响,可以小便不利,可以使津液发生凝聚,不能够运化敷布,这样就外有啬啬恶寒之表,内有口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之里的问题。“其腹必满”,大渴欲饮水,肺的治节之令不行,津液不布,同时肝气中焦,脾气也不运化,所以肚子也要发生胀满。既有肺的问题,也有脾的问题。肺病原因和肝气之盛来犯肺、来影响肺,所以叫木邪来侮肺金。金能克木,现在木反来侮金,这个叫以小犯上,其气必横,没有节制了,甚至连它本来畏怕的肺都敢侵犯,所以这个气是很横了。刺期门,以泻肝的横气,使肺气不受肝气影响,肺气利了,外能汗出,内能小便利,“其病欲解”,这个病就好了。肝病了,不是静止的、局限的,它既能影响脾胃,又能影响到肺,也能够使三焦不利,外边有表邪,内里可以出现饮水,小便不利。
我们要体会这种精神,分析具体的症状、临床的脉搏、症状舌苔,光看条文是不够的。
9.条辨: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太阳病二日,反躁”,太阳病刚一得,第二天这个人就躁了,一般不应该的。躁,就是烦躁,太阳病邪在表,为何躁?“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著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二日,反躁”,一见躁了,就是阳热有余,邪气就要入里,就倾向于阳明了。
“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医生这时用火法,用熨背之法,熨背,古时一般都用瓦。汉朝把瓦烧热,用布包好,贴在皮肤,瓦往外散热较慢,后背为阳,熥人出汗。汗出伤津液,所以就“大热入胃,胃中水竭”,就迫使汗出,叫“劫汗”。大汗一出,胃中就燥,烦躁就有往阳明的倾向性,这样一来就更使大热入胃,胃中水竭了,所以就“躁烦,必发谵语”。这是一个误治,构成了阳明胃家的燥热。
“十余日”,经过十多天,如果火热之邪逐渐衰退,而胃里的津液,由于十几天饮食将养,阴气、津液得以恢复。这样,正气驱邪外出,就“振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也是战慄,振慄,振者,战也,浑身战摇,心里发冷叫慄,然后自己大便下利了。因为火邪不从战汗而解,而从战慄而解,这同样是一个驱邪外出的道路。病有战汗作解的,也有通过下利把邪气排出体外的。脾家实腐秽当自去,“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肠胃之邪从下利这个途径排泄出去。邪气作解,如果邪偏于外的,甚至是半表半里,往往是汗解,战汗而解;如果邪到肠胃,胃里的津液恢复,热邪退却,它也会有振慄、下利作解。
10.条辨:故其汗,从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在没有作解的时候,还没振慄、大便自下利,因为火迫劫之,阳热之势力偏于上,正气、真正的阳气不能够下达,就成了一个隔绝的病态。所以出汗在上边,头上、脖子上能出点儿汗,阳气不能下达,所以惟独腰以下不能得汗。阳气不能下达,而被火邪郁积于上,阳气上逆,所以“反呕”。阳气不能下达,在下边就出现“失溲”(包括大便、小便)。或者足下恶风,脚底下还怕冷。
阳郁于上,津液也不能下达,所以“大便硬”,会有躁烦、谵语;而“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要是硬了就意味着津液不能还于胃中,当小便偏渗,小便多,胃肠燥热得厉害。阳明病燥热,要逼迫阴液往外出,要丢失津液一个是叫外渗,“阳明病,法多汗”。就是浑身出汗,或者是腋窝出汗,汗越多,津液就越燥;还有一个是偏渗,就是小便多,小便越多,津液不能还于肠胃,大便又干燥;再一个是下渗,就是大便下利清水,大便拉一些清水,就是不拉屎,燥屎在里出不来。这一系列都是液体向外排泄。如果这时候,“而反不数及不多”,小便也不频数,小便也不多,这种情况就是说津液能够还于胃中,调和肠胃之燥的,这样他就能够下来大便。
“大便已”,能下大便意味着津液能够下达,阳气也能够下达,津液和阳气是并行不离的。津液下达,阳气下达,胃气就下达。“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大便下后,津液阳气下达了。阳气下达以后,他有一个不适应的问题,以前阳气郁于上,现在阳气往下这一来,头为诸阳之会,阳气往下一来,这时候头“卓然”,卓然就是不平凡的、比较显著的,“头卓然而痛”,头疼一下子。这时候“其人足心必热”,足不恶风了,现在足心也变热了,小便不得,或者反呕,或者欲失溲,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谷气下流故也”,不像之前的阳气郁结于上,谷气不能够下流。
11.条辨: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这一条也是火劫发汗,构成了一个火逆的重证,涉及到预后生死的问题。
“太阳病中风”,风是阳邪,应该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这为治疗之顺。医生以火劫发汗,用各种火疗方法劫迫使发汗,这种发汗叫劫汗法,意在言外,汗出的要多。后果是“邪风被火热”,这样的汗是解决不了太阳中风的问题的,风邪又加上火的热,“被”就是加上。
“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邪风又加上火热之邪,就使人体的血和气流溢,血气运行不正常了,所以叫流溢,“失其常度”,就失了生理上的常度。这说明受火劫后,气血先受伤,气血的运行不正常了。“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风阳和火阳是两个阳,互相熏灼,就要发黄色了。为什么出现黄色,“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是相同的,因为高热再加上邪热的熏灼,血的流溢,血液被破坏,所以身上就要发黄。
“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阳盛是指邪说的,内里火热很盛,阳邪伤于阳络,阳络伤就衄,鼻子就出血。“阴虚小便难”,阴是指正气说,阴气虚了,津液少了,所以小便就困难了。“阴阳俱虚竭”,这也是指正气说的,阳和上边阳盛的阳不同,那个是阳邪,这个只是阴阳,只是气血。阴阳气血津液都虚竭了,不足了,营养身体皮肤肌肉的气血不足了,所以身体就枯燥了,枯燥是个病态,皮肤干枯,甚至肌肉也瘦了。
阳热之邪在上,阳热之邪愈想从汗而解。如果从汗而解,叫做热越,现在热气盛,阴气虚,热越不出去,所以是“但头汗出,剂颈而还”。“但”有局限的意思,仅是头汗,头上出汗,汗出的界限只到颈部,再往下就没有汗了,都是干燥的。
“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热邪出不去就在人身体内攻内伐,影响到中焦,伤了脾胃之阴,就腹满,影响到肺就微喘,影响上焦就口干咽烂,影响到肠津液不润,就不大便。“久则谵语”不大便久了,这人就要说胡话,谵语,“甚者至哕”,这个病再要加重,都能到了哕。胃热不是光是谵语,哕是呃忒,胃阴虚了,这个人就出现呃忒。火劫的咱们没看见过,那属于温热病的晚期,这个俗语称呃忒温,呃逆声挺大的。
“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人躁扰了,手足、四体躁扰而不安,这是阳热之邪的反映。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热之邪太盛,手足就躁扰不安,出现捻衣摸床的动作,精神有一点儿混乱,像下意识,有点儿傻乎乎,捻衣摸床,搓空理线。这不但是一个肢体上的问题,而且精神也不正常了。这就反映阳热之邪太盛了,正气也就是阴分也太虚了,这个病是很危险的。胃为水谷之海,胃里的津液枯槁,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躁扰到如此程度,精神也昏聩了,预后是好还是不好,有没有危险,可治不可治,这个要看看它的化源,阴阳的化源,津液的化源。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如果这个人小便还利,没有小便不通、小便困难,说明阴气还未竭,阳气化源还存在,这样是“其人可治”。反过来说,小便不利了,意在言外,这个病就危险了。
“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先有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底下“腹满微喘,口干咽烂”,一层一层的,说明邪气的发展,邪气对于正气津液的危害,对于气血的危害,最后邪热出不去了,热邪不能够外越,得汗而解,只能头部出汗,周身无汗,齐颈而还,然后就是,“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五脏六腑一层一层的,说明火热之邪伤阴,伤阴动血,描写的很细。
我们学习这一条的时候,不要被火邪给固定了思想,凡是阳热之邪伤了阴分,也包括温热之邪,同样也可以用这个病理的发展情况加以分析。在伤阴这一方面,有些老大夫就提出这么一个见解来,说伤寒如果用了火劫了,如果温病误用了麻桂,也就是像伤寒用了火劫一样严重。这样《伤寒论》就学活了。
12.条辨: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这一条讲伤寒误用火劫而导致惊狂亡阳的证治。
伤寒脉浮,是表不解,应当用发汗之法,而医生用火疗剧烈发汗,导致亡阳。这个亡阳是指心阳,和麻黄汤汗出太多,或者下之后亡肾阳不一样,这是指心阳。由于发汗太多,汗是心之液,又加上火邪的逼迫,就亡了心阳,使心阳有所丢失。心属火,心的火是以照耀为意,心为阳中之太阳,一个是它要能动,心主血脉,不动怎么能行;另外心主神志,神是心的灵,也是阳气的反映。古人有水火两个比喻,说火能助物,比如屋里很暗,点个火就能助物,能照耀,火有火光,有光明,能照耀万物;水,水能鉴物,就是说水能像镜子一样,水能鉴物。人的精神,肾之精和心之神两个要合作,外能助而内能鉴,外面能够照耀,所以说火是外明,水是内明。“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我们每天看很多材料,这都是心神的作用,然后一个一个把它条理化,把它记住,加以反映,这里既有心的作用,也有肾的作用。
火邪的扰乱,所以“必惊狂”,就要惊狂。惊狂是精神上的病了,惊而且狂。由于心神惊狂,神气不敛,精神不安,所以“起卧不安”,成无己本叫“起卧”,其他本子都叫“卧起”。考古代文献材料都叫“卧起不安”,栀子豉汤证、栀子厚朴豉汤证也叫卧起不安。由于惊狂了,手足躁扰啊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了,不是光精神上,身体上也有所反映,当然睡不好,这些都可以类推。惊而又狂,卧起不安,四肢躁扰,不寐问题就存在了。
这个病是火逆,逆就是不顺,治疗就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后世就叫它救逆汤。
这个亡阳和少阴的亡肾阳不同,亡肾阳要用四逆汤,用附子、干姜,这个不能用,因为它这个亡阳是亡心阳,心阳一亡,所以心的神就为之变,神就不安,神不守舍,同时就出现了一些精神上的症状。这里就有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惊狂的发现,是亡阳了,这个要承认,他是亡了心阳了,这个没有争论。争论在方子为什么加蜀漆。桂枝汤去芍药容易理解,“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去芍药就是桂枝甘草汤了,桂枝甘草汤是补心阳的,加姜、枣调和营卫,是治胸满的。这个方子也是一样,因为心阳虚了,用桂枝甘草补心阳,姜枣调和营卫,加龙骨牡蛎是敛神的,镇静安神,使神能守舍。这是一个方面。为什么要加上蜀漆?蜀漆这个药是祛痰之药,祛痰祛饮,开豁痰饮,治疟疾的,这药还挺有力量,药性接近常山。
这个病,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实际有点儿精神分裂症那个样子。心阳一虚,心的正气不足,胸中就容易产生痰水。现在一般说痰迷心窍,杂病里有痰迷心窍,温病里也讲芳香开窍,开心窍。心阳虚了,阴气用事了,那么它就要产生痰水,这个痰水也必然影响心神,所以发生惊狂。这样来认识,这个病亡阳同时夹痰,所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一个是补心神,一个是镇静安神,一个方面是祛痰的,使痰饮之邪去掉了,不影响心神。
二、课后交流(摘要)
1.翁兄:
1)设想推理:发黄不一定是黄疸,也可能是缺血。龙骨、牡蛎可以看作是一个补血的药,虚劳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2)龙骨选择放在嘴里可以吸舌头的,如果不吸说明是假的。
3)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有助睡眠功效。
2.P.洋:
1)我国龙骨60-70%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千年冻土下。
2)中医颗粒剂利润是饮片的2—3倍,颗粒剂中饮片质量无法保证。
(整理:郭艳红/审核:王军丽)
关于《伤寒论》学习小组
《伤寒论》学习小组是一个全国性的公益中医学习小组自组织,由一批亲近传统文化、信仰中医的义工朋友共同发起,旨在带动热爱中医、有心学习并有行动力的朋友从零开始学习中医,共同成长,希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亲近和传习中医等本土文化,为中医扫盲贡献微薄之力。目前已有近余名来自北京、安徽、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辽宁、海南、浙江、江苏、湖北、广东、云南、上海、黑龙江、甘肃、江西、青海、香港等省份及美国的师友在学习小组中共同学习。学习小组每周的周日晚上6:30—8:30在钉钉app的群里通过直播和视频会议集体学习,平日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lif.com/mljj/8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