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中医诊断教研室
抓独法3班3位学员顺利毕业
合格学员:李博学
学习心得
近半年的抓独小班学习已结束,这是第二次的进班,每次的离开都有点不舍。感谢吴老师创立一路健康平台,感谢班长,师兄,师姐的学习交流,感谢幕后所有工作老师的付出,没有你们付出我们是看不到这么完美包容的学习平台,我们不会聚在一起提高学习进步。看到班长凌晨五点发的信息,交照片,心得,电话就知道自己又顺利完成一门课程,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是对我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继续再学习的鞭策。抓独应该是吴老师总结了所有经典的精髓,学习方法,要点,尤其是抓独歌诀,脉证提纲,平脉辩证,复合抓独,万法归宗是只取其病。能使不同资质的人群感到大道至简,学以致用。使医路更直更通达。希望未来继续一路有您,爱在太湖!
合格学员:侯养彪
学习心得
五法六经是《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的框架,也是解读《伤寒杂病论》的金钥匙。抓独法就是其中一法,其理论来源于《伤寒论》。原文讲:“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这一证就是独证。仅凭一个症状就可以确定一个证型,这与辨证论治的证是不同的。
辨证是抓主证,而抓独是抓独证,主证和独证是两个概念。独证是反映基本病机的特殊症候,而主证是一系列症候的组合,所以抓独法与抓主证有很大区别。比如《伤寒论》讲的膀胱咳,气虚可以形成咳嗽,而气虚也可以造成遗尿,所以咳嗽与遗尿有密切联系,临床中可见到咳而遗尿。气虚的表现,少气懒言、乏力、脉搏没力气,这是主证。咳而遗尿则是独证。
抓独法在《伤寒论》中随处可见,它使得条文变得简单,也使得后人看不懂,因为我们已经不懂张仲景的语言方式。比如茯苓四逆汤,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在条文中,发汗是病机,烦躁是独证,茯苓是专药,四逆汤是辨证。发汗指误汗伤阳,所以病机是阳虚,所以用四逆汤温阳。为什么茯苓四逆汤把茯苓放在前面?因为独证是烦躁,而茯苓是镇静的专药。在茯苓四逆汤中,茯苓针对症状属于治标,而四逆汤针对病机属于治本,但是茯苓是君药,剂量最大。这就是张仲景的语言方式,条文中最后一句最关键,方名中第一个药是君药,他强调治病求标,同时又强调标本兼治。
如何使用抓独法?如何保证抓独法的准确性?这就涉及抓独法的特点:先诊后证。先根据独证做出诊断,再利用其他诊法相互印证。抓独法可以使诊断变得快捷,而脉证互参可以保证抓独的准确性。
这次抓独课程,我收获很多,也刷新了我对《伤寒论》的认知,解决了我在临床中的一大瓶颈。这一瓶颈就是,明明辨证准确,但是临床效果很差。这是因为不注重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的缘故。
感谢吴老师的精彩讲解,感谢班长和各位指导老师的辛勤工作,感谢太湖大学这个平台。
合格学员:付前凤
学习心得
结缘太湖已有五年时间,很庆幸能够一直跟随吴老师学习我最初是从《吴门验方》丶《伏邪》丶《温病》这些本应是具备博士水平的人学的,可我一中医小白却跳进去了,可想而知是听不懂的,这应该是抱着一种拿来主义的思想导致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是一个整体,而医学更是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你今天得了某一验方明天就能成一神医,尤其是中医必须要有强大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才能做到像吴老师这样中西汇通丶中今一统,在理论上才有可能做到大道至简、临床中可以做到独处抓奸。还好我及时纠正了错误老老实实从《中医生理》丶《中医病理》丶《中药学》丶《望诊》丶《脉诊》丶《伤寒杂病论研究》丶《妇科六经辨证》到今天的《抓独》,由一枚中医小白变成如今的中医铁粉,随着学习的加深也不再排斥西医,终于能体会"西学中用"的完美结合。
比如平时遇到身边有月经不调的,如何通过性激素六项来判断是雌激素不足丶还是孕激素不足或者雄激素过高所导致的月经不调呢?这时一张激素水平的检测就能帮助如何选择对应的中药及方剂,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含糊其词。尤其是学习了《妇科六经辨证》后再学《抓独法》你就能更精准进行判断与施治。就能明白吴老师讲的"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温经汤主之"当一妇人走进诊室述月经延迟丶量少,一看年龄再看嘴唇爆皮、一摸手心潮,那么温经汤证就出来了,大方向没错,效果就不会差,这就是抓独的魅力。
学习《抓独》后运用抓独知识给身边的亲人朋友治好的有咳而遗尿、淋雨后感冒都用五苓散化裁而速效者、还有变天就犯鼻炎,和感冒后流清鼻涕久不好者运用加味麻附辛几剂药就解决症状的,这些常见病及多发病在《抓独》课中吴老师对其发病机理都有详尽讲解,这才真正的是拿来就可用,用之即有效。其实跟随太湖学习,不光是学到医学知识,更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敞亮的人,如何去渡自己,少造业障。感恩吴老师!感谢所有为太湖辛苦付出的义务工作者!祝太湖越办越好,受益人越来越多。
脉学18班9位学员顺利毕业合格学员:王平
学习心得
四个月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作为脉学18班其中的一名学员,顺利的结束了这门课程。回想起来近四个月来在班里面的学习,学习气氛比较好,大家积极分享自己在临床中的经验,而且有什么疑问,大家也在互相讨论,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
因为之前的小班学习,让自己的知识逐渐的巩固,逐渐的积累,使自己在学这门课程的时候更加有信心。
对于我来说,每一位同学的发言以及临床上的讨论,对于我启发都很大,每个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吴老师学习了1、脉学原理:①生物原理:九九制会,全息对应②物理原理,桡动脉搏动,决定脉的定位,寸关尺,脉形成的基本原理;2、学习了十二脉决;3、脉法:阴阳定病性,五行定病位,气运定病机;4、平脉法的特点:①以脉定药②以药定方③结合抓独;5、肿瘤七脉;6、四时脉法等。
学习的过程中,听课、做笔记、交作业、复习、临床应用,感觉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很高兴和各位脉学18班的老师们一起学习交流提高。一起加油,继续新的课程新的学习。
合格学员:王爽
学习心得
我是一个中医爱好者,通过太湖大学学习中医诊断法-脉学课程,吴雄志老师幽默的上课方式,生动的六经辨证的讲解,以脉定药、汇通中西。使我在中医领域越学越感兴趣,所以现在还一直保持一种学习中医的状态。
通过学习,了解了辨证的顺序,一般是先辨六经,看看病情在哪一经,然后再分析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最后确定用哪个方来进行治疗。太阳病是表阳证,阳明病是里阳证,少阳病是半表半里阳证,太阴病是里阴证,少阴病是表阴证,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十二脉法,以脉定药,以药定方。阴阳定病性,五行定病位,气运定病机;左手脉法,火降血下;右手脉法,气升水布;平脉法与截断法、聚类法、抓独法、标本法等让我明白中医学习需要融会贯通,这样我们中医诊疗的本领才能更加精进。
把握六经之实质,经方方证的内涵,加以归纳总结,临床反复验证,建立自己的六经辨证体系,这些是我跟随吴老师学习脉诊得到的心得,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是我对中医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合格学员:许晖
学习心得
尊敬的吴老师,太湖大学的各位老师及同学们:大家好,这次有幸能获得太湖大学脉学课程的合格证,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感谢吴老师给我们讲了这么精彩的课程,让我们这些不是学中医的爱好者能有机会学习中医的专业知识;感谢我们英俊的王院长将我们引领进太湖这么好的学习平台,感谢太湖各位助教老师辛勤的付出,这是我获得的第二个合格证,但实际差得太多,未来学习的路还很长,我仍然会紧跟太湖脚步,不松懈,将中医学习进行到底。脉学18班的开课日期是年12月28日,共计十六周的课程,在这个期间因很多种原因中途课程有些落后,在我们班级优秀学员王平的激励下,能最终完成本科的学习,是这个团队的力量让我克服了懒惰,希望我们仍能够相伴在下一期学习课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中医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合格学员:贾树慧
学习心得
经过十六周的APP课件学习,太湖课程{脉学}的学习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脉诊学脉诊的生物学和物理学原理。生物学原理包括脉诊从易学到医学的演变,和“九九制会”的脉象全息对应理论。物理学原理阐释了脉搏形成原理是血液动力学改变的结果。利用现代医学知识举例解释不同脉象的形成机制,阳虚脉、三阳脉、三阴脉。包括血管充盈度反应形质虚实,脉搏强度定虚实,重在气化,肾上腺素对脉象的影响等内容。临床应用:一、智齿冠周炎案例:患者:刘X,男性18岁。主因:智齿发炎3天就诊,智齿发炎,可见左下智齿周围牙龈红肿,无化脓。舌诊:舌红,苔薄白。因是牙龈发炎,脾主肌肉,智齿长在人体的侧面属少阳,则为少阳太阴同病。故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剂如下: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3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甘草6克共5剂,ml,日二次,口服。5天后复诊,智齿周围红肿明显消退。二、痛风医案一例患者:贾XX,男,47岁。主诉:右脚趾关节肿痛半月余,加重伴行走困难2天就诊。现病史: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脚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不敢触碰,医院诊治,经化验血尿酸umol/L,被确诊为痛风,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病人症状稍减,不红肿,后停药。平时食少且食后腹胀,乏力,有时腰酸,喜肉食及饮酒,不爱运动,于2天前跖趾关节疼痛加重,随未见明显红肿,但仍然疼痛难忍,行走时疼痛尤甚,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热痹痛风,此病以脾肾虚为本,湿热毒为标,脾肾失调而内生湿热浊毒,这与西医理论不谋而合,西医认为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过少,形成的高尿酸血症,尿酸(湿热浊毒)生成过多责之于脾,脾虚运化失职,湿浊内生,尿酸(湿热浊毒)排泄过少责之于肾,肾虚分清泌浊功能减退所引起。给予中药处方如下:土茯苓50萆薢20豨莶草50虎杖30滑石30薏苡仁20地龙20白僵蚕20土鳖虫15全蝎3何首乌30苍术10陈皮10,共3剂3日后复诊:症状消失,效不更方,继服6剂巩固治疗。同时嘱咐病人:禁食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饮食,避免劳累,避免情绪波动。在学习中医的路上,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和全力追逐前行。感谢吴老师无私授业,感谢共同学习的老师们的默默付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断前行!合格学员:陈树敏
学习心得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用在我们学医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求道至精乃是学医人的必生之所求,在学习了太湖的《伤寒杂病论》《生理学》《病理学》,又一次加入了《脉学》的学习。在吴老师的汇通中西医深入浅出的讲解中,脉诊的学习更是给我的学习之路添砖加瓦。脉象形成的物理机制,使我开启了耳目一新的学习方法,虽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还未能将其熟练运用,但是脉学的学习,使我的理论知识更加丰富。十二脉法,从脉位、脉力、脉流、脉率等更各方面,将理法方药相结合。而脉学一统、左右脉法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使得临床的诊法更加精准,对于五法归一,使平脉法、截断法、聚类法让学习变得更加简洁明了,对于截断法是在伤寒杂病论最早接触的,当时还只了解皮毛,再次学习更加印象深刻,三阳传变,三阴递进,截断法是防止疾病传变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治疗方法。抓独法更是诊疗疾病的代表方法,抓住疾病的精髓,使疾病变得简单。中医为体,西学为用,融会贯通,医学不分中西,更是医人、医病!再次感谢吴老师的精彩讲授,及各位辛苦的工作人员。
合格学员:吕新颖
学习心得
今年特别有幸加入太湖大学学习中医诊断法,本人在大学期间就对中医学很喜欢,但是没有好的机会能更深入的学习,这次通过吴雄志老师讲解的中医脉学,让我感觉我一开始只是懂得皮毛,甚至连皮毛都算不上。一开始我只是了解寸关尺对应心肝肾,肺脾命门,现在不仅仅是这些脏器,还要分是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分六经,十二脉法,以脉定药,以药定方。还有伤寒看右手,气升水部,反应在右手寸关尺肺脾命。太阳寒水之脏寒邪侵入,影响水液代谢,而肺脾肾主水饮代谢,所以太阳病有蓄水动饮这些症状,都从右手去看。伤寒看右手,温病看左手,因为病邪不一样,伤寒是寒症温病是热症,寒热,阴-阳,左-右之别也。这些原来我也一点涉及不到,但是现在也感觉自己差的太多,把中医看的太简单了,所以我更要努力,把我们的国粹要认真学起来,要认真地对待。同时也要结合实际的病例,分析出最有效果的治疗方案!从而在中医的海洋里做一条有能力的“鱼”。合格学员:张冰
学习心得
自年步入太湖大学以来,已有四年春秋,从最初的《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开始,然后是《中医生理学》、《中医病理学》,再到更深一步的《中医诊断学.脉学》,跟着老师的脚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之所以选择学习太湖的课,首先是因为听得懂,吴师所持中西医有机融合的观点有理有据,其所讲中医、西医所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只是研究的方式不同,比如西医更多的是基于实证方法自下而上的研究,而中医更偏向于理性的推导自上而下研究。由此带来中医擅长对人体整体的把握,而西医更擅长疾病的微观病理改变,所以中医往往失之笼统,西医则常失之具体,二者各有优缺点。其实中医和西医一直以来不能相互认可的原因在于语言、文字及文化的差异,吴师所做的工作是将这些差异打破,让祖国医学能被更多人了解并运用。
对于脉学,以前只知道照着书上背口诀,就比如: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等等。背完之后发现还是不会用,甚至不解其中之意。搞得到头来一无所获。吴老师的课讲得就很明了,比如:血管的张力的大小可以出现弦脉、紧脉、濡脉、软脉等。血管充盈度的影响,可以出现大脉、细脉等等,所有脉象都可以讲出其原理,这就很容易理解。再通过以脉定药,以药定方,看诊过程一气呵成。让中医学变得通俗易懂。
医学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看病、开药,好的医生一定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以及经验积累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只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达到游刃有余,才能成为别人口中的“妙手回春”。学习之路还很长,希望以后的路都能与太湖相伴。
最后感谢太湖大学所有老师的无私奉献。
合格学员:贾珊珊
学习心得
医院的护理人员,通过院长的介绍,在年接触到了太湖学堂生理学的学习课程,吴雄志通过中西医异同的对比,去解读生理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学习印象。
年病理开班、年脉学开班,都毫不犹豫的继续加入这个集体,跟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共同学习,在共同的努力学习下,顺利结业了,感谢吴老师及各位老师在幕后的辛勤付出。
生理学学习给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了解人这个整体,病理学讲的主要是对病因病机的解读,又更加简单、深入的了解了中医文化,而脉学又更加深了中医的学习。
结合自身所学、结合我所跟诊的病历,结合去上网查阅资料,,日常工作中也能基本判断出所用方剂的大概名字,能大概解读跟诊时老师用此药的用意,这就是我的进步、这就是我的收获。
合格学员:邓咏年
学习心得
我在太湖的《脉学》学习纯属偶然。在学习完《伤寒杂病论》后我报名参加了《中药学》的学习,由于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中药学久久未能如期开课,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得知脉学班已完成招生,立马可以开课,于是我就又匆忙报名参加了脉学班的学习。在学校里《诊断学》学习脉诊时,医院的实习阶段,对于诸多的脉象,真正是“心中了了,指下茫茫”。除了浮脉,沉脉在指下有那么一点点的感觉以外,其余的脉象可都没感觉了。在吴老师的淳淳教导下,我终于明白了吴师“明理取象,取象明理”的一片苦心。无论是什么脉象,其背后一定是有其深刻的病理原因。首先要明白相关的医理,其次才去分析脉搏的具体表现。例如,浮脉和沉脉是从脉博的位置来区分的一对脉,位置靠近体表的就是浮脉,而位置远离体表的就是沉脉。为什么会出现浮脉呢?书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吴老师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告诉了我们原因:机体在感受了外邪的情况下,分泌肾上腺素抵御细菌或病毒,此时的肾上腺素的这一“准备动作”就使得脉位位置更加接近于体表,以利于机体在消灭细菌或病毒同时,产坐的热量及时排出体表。而中医把正邪斗争的结果表达为"脉静身凉”。与此相对应,为什么会出现沉脉?由于机体的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全身的机能处于低下的水平,表现在血液循环上也就表现为沉脉。中药中的麻黄具有肾上腺素样的作用,外感时,麻黄中所含麻黄碱就能够外源性的补充机体的肾上腺素,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或病毒,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则由靠近体表的血管,通过血液循环及时的排出体外,以保持机体的正常体温。在没有系统学习太湖的《脉学》前,只知取象,不知其里,有些脉象如果不知分折其理,仅仅从形态上去揣摩,也可能会出现模棱两可。事后自己也不知道对不对,诊断不明,处方用药也就成了盲人摸象。只有做到了"明理取象”和“取象明理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诊断明了,方随法出,病症证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才能最大化发扬中医优势,取得满意的疗效。????感恩鸣谢:
方药教研室主任:贾鲁栋老师
抓独法3班班长:周莉蕙老师
抓独法3班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lif.com/mljj/8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