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翁武银教授扬州大学李松南:静电纺丝淀粉基纳米纤维膜对牡蛎肽腥味的循环吸附及其结构表征
牡蛎肽作为一种新兴的高值化海产品,因其具有的抗氧化和抗疲劳等功能活性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牡蛎肽通常具有强烈的腥味,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可接受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牡蛎肽的腥味一般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在“液相”体系中脱除,但易造成营养物质的损失和脱腥材料的残留。因此,研发操作简便且可回收利用的脱腥材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市场前景。
近日,集美大学翁武银教授联合扬州大学李松南助理研究员在期刊《FoodHydrocolloids》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Electrospunstarch-basednanofibermatsforodoradsorptionofoysterpeptides:Recyclabilityandstructuralcharacterization”。文章第一作者为集美大学石林凡副教授。研究者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辛烯基琥珀酰化淀粉(OSS)-普鲁兰多糖(PUL)复合纳米纤维膜,并对牡蛎肽腥味物质进行物理吸附和加热解析从而获得再生纳米纤维膜,进而探究加热解析过程中再生纳米纤维膜的结构特征及其吸附性能的变化规律。
图1:再生OSS-PUL纳米纤维膜的SEM图及表观形貌(A)、纤维直径分布(B)和孔隙面积分布(C)。
由图1可知,经过25次循环后再生的纳米纤维膜依然保持了良好的表观和SEM形貌,说明吸附/解析过程对其宏观和微观形貌的影响较小。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再生纳米纤维膜的平均纤维直径和平均孔隙面积显著减小,这与吸附/解析过程中的纳米纤维膜与挥发性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图2:再生OSS-PUL纳米纤维膜的C1s(A)和O1s(B)图谱。
图3:再生OSS-PUL纳米纤维膜吸附牡蛎肽挥发性化合物的聚类热图。
在25次循环内再生的纳米纤维膜均保持了良好的宏观和微观形态,具有无“串珠”、连续、随机取向和光滑的纳米纤维交织而成的三维网络结构;再生后的纳米纤维膜对牡蛎肽中主要腥味物质的吸附率较高,25次循环后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吸附效果,并且具有可回收性,在异味吸附和风味改良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论文链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lif.com/mljj/12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