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强盛公司勾兑盐水冒充神药坑骗老人”的话题登上各大热搜,可谓是“成也“狂飙”,败也“狂飙”。
是不是有种“梦回狂飙”的感觉?
不过,这可不是什么电视剧,而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坑骗老年人的事件,这可比剧中的《狂飙》更另类,高启强看了都得“摇头”。
据悉,强盛公司把从美国进口的大盐湖水,自行勾兑、灌装后,宣称这是能治多种疾病的“强盛斯玛特大盐湖水”(又称金能量),并以高昂的价格卖给许多中老年人,涉案金额约.85万元,据江苏常州市消保委近日消息,强盛公司被判赔万元,按销售价款三倍支付赔偿金,目前正在强制执行。
在今年晚会过后,有关银发人群被欺骗消费的问题又进一步摆上了台面,比如"苦情戏直播"就通过赚取银发人群的同情心来实现盈利。
而强盛公司的“生意套路”同样是非常典型的针对老人的骗局:
公司在未取得食品药品生产许可的情况下,制作成“强盛斯玛特大盐湖水”,宣称对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代谢疾病、呼吸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种病症有治疗作用。
而实际上,专家认为大盐湖水其不具备宣传功效,且长期或高浓度服用该产品会导致电解质紊乱,产生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甚至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也确实有消费者反映服用后有腹泻、出虚汗、胃疼等不良反应。
这些不仅无效反而有害的大盐湖水售价上千元,省吃俭用的老人少则被骗几万,多则被骗十几万,还有老人瞒着家人被骗光所有积蓄……
出于对保健品深层次需求,老年人一直是"健康骗局"的最大受害者,曾经电疗仪、频谱水等都是名声大噪的"智商税",包治百病的"神药"骗局也层出不穷,就这样,老年人成为骗子的"提款机"。
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发展契机,保健品的第一个春天也来了。随着发展的浪潮,各种保健品慢慢崛起。然而野蛮发展,也成了保健品行业的代名词,眼看着一些品牌跌落神坛,从此成了历史的尘埃。
优胜劣汰这原本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企业走上了违法的道路,不管如今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每个企业在创业的时候,都在宣传自己的核心观念,诚信为本,用心做事,但没有多少企业能从一而终,走到最后。
年12月,权健集团创始人束昱辉,被天津市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在曾经的保健品行业中,权健也是有着特殊的行业地位,堪称行业一哥。
随着董事长的入狱,权健一度风雨飘摇。
名下的各种保健品也被严查,爆出不少问题,牡蛎片、牡蛎肽被指虚假宣传、材料不明,欺骗消费者,让无数人上当受骗。
而保健品行业的乱象,却不止权健一家。
自保健品兴起的几十年来,各种虚假套路不断掏空大众的信任,什么包治百病的药酒、治疗癌症的鞋垫……只要吃不死人、用不伤人,就是保健品,就是好商品。
这些靠着虚假夸张的营销手段而备受追捧的保健品,掏空了老百姓的钱财,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此种种,怎能不让人寒心?
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消费力也在逐年提升,只要是经得住审视的产品,必然会有大量的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
然而,有太多的企业舍本逐末,宁愿每年花上亿的广告费宣传产品,也不愿意沉下心来用心打磨自己的产品,来让消费者增加对产品的信任。
以前那时候,人们认知比较局限,普遍相信电视里宣传的那些信息,保健品广告之所以能这样洗脑大众,也正是在赶在了这样的时代。
当时的电视也刚刚普及,人们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观看电视节目。捎带着广告也会留意,比如像脑白金那样铺天盖地的广告也就有了受众群众。
为此,保健品企业不断地投钱打广告,知名度确实是提高了,大家也都买了产品,但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经不住时间和大众的考验,最后打的耳光就越是响亮。
最近几年,“大健康产业”概念与“新零售”概念一样火爆全国,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加快了大健康时代的来临。经过疫情之后,我们的消费者意识到了提高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
同时,大量的90后已经开始进入保健品消费大军。
据权威数据表示:47.9%的90后消费过保健品,而21.9%的90后经常性保持保健品的消费和食用;有26.3%的90后,对保健品并不排斥,有考虑试试的可能。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到,保健品的消费人群和消费形势,乃至消费观念都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但眼下保健品企业营销的尴尬现状,一方面是前几年过度营销造成的后遗症,另一方面是企业的不作为,像脑白金式的烦人广告和洗脑式的包治百病宣传,自然会引发消费者的抗拒。
几十年来行业忽悠、套路、概念横行,严重丧失了公信力,大众被这种重营销重模式重概念的行为收割了一轮又一轮“韭菜”!
对此,生命质量管理认为,作为大健康行业的从业者,需要始终把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放在首位,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确保产品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坚持“阳光从业,落地生根”的原则,只有如此,才能长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