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所有的假说,给我留下的印象都一样,就是“海量的猜测,微量的证据”。
前三次大型的灭绝事件似乎与全球变冷有关。但关于更进一步的细节,就基本上没有共识了,包括它们发生的是快还是慢。就拿第二次泥盆纪大灭绝来说,这次事件的跨度是几千年呢还是仅仅几百年甚至几年呢,科学家们争论不休。
不过,我们唯一能确认的是,那次灭绝事件之后,脊椎动物登上了陆地。剩下的0%是怎么幸存下来的?实际上,比“到底是什么原因灭光了当时地球上80%的物种“更大的谜团是:剩下的0%是怎么幸存下来的?比如:最近一次的白垩纪大灭绝,为什么那次事件对每一只恐龙都是灭顶之灾,但是其他一些爬行动物,比如蛇和鳄鱼,却能逃过一劫呢?当然我们现在知道,有一种恐龙幸存了下来,成为了今天的鸟类,但它又是怎么幸存下来的呢?这也是一个谜。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海洋中。所有的菊石都消失了,但是与它们有着差不多生活方式的鹦鹉螺目软体动物,却依旧繁荣。而在浮游生物中,有些种类几乎死光。比如,有孔虫损失了9%的数量。但是其他一些像硅藻这样的体形相似、又与有孔虫一起生活的物种却幸免于难。这些现象都有着非常难以解释的矛盾之处。如果在事件发生后的数日之中,整个世界满是又黑又呛的烟雾,那么很难解释那么多的昆虫是怎么活过来的。像甲虫这样的昆虫,或许还能依赖木头或周围其他一些东西而生存,但是那些像蜜蜂那样的昆虫,需要阳光和花粉,它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这对生物学家们来说,都是巨大的谜题。最难以理解的恐怕是海洋中的珊瑚居然幸存了下来。要知道,珊瑚是最娇气的,海水的温度、酸碱度一点点的变化,都会导致珊瑚的大面积死亡。但是,珊瑚居然在那次撞击事件中幸存了下来,这真的是一件怪事。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对物种大灭绝事件的细节了解的越多,谜团也越多,这激发了更多的科学家参与其中。然而,真正令科学家们感到无比震惊的是,在研究那些遥远的灭绝事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其实,就在此时此刻,我们就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断崖时刻。本节参考资料:[1]伊丽莎白·阿尔伯特著《大灭绝时代》(上海译文出版社)P36[]MichaelBenton,WhenLifeNearlyDied:TheGreatMassExtinctionofAllTime(NewYork:ThamesandHudson,),10现在是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吗背景灭绝首先我们需要一点前置知识。在声学和信号学中,有一个词叫背景噪音,这个大家都不陌生,收音机调到一个没有频道的地方就能听到沙沙声,这个就是背景噪音。生态学家借用了这个概念,提出了背景灭绝的概念。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物种也会天然灭绝,我们通常用每年每万个物种中会灭绝多少种来做定量分析,在正常地质时期的灭绝速率就被称为背景灭绝速率。生物学家们计算背景灭绝速率的方式主要是靠分析化石记录,复杂性和难度都非常大。而且,每一种类型的物种背景灭绝速率相差很大,目前研究的最为彻底的一类动物是哺乳动物。现在生物学家们的结论是,哺乳动物的背景灭绝速率是0.5,也就是每万种哺乳动物,每年会有0.5种灭绝。这个有点抽象,我再给你换算成你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今天地球上生存着大约种哺乳动物,那么正常来说,每年差不多就会有一种哺乳动物消失。当然,因为地球上也在不断地产生新的物种,正常年份,产生的速率是大于灭绝速率的,所以地球上的物种总是在不断地变多的。但是,物种大灭绝时期则不同了,相比于背景噪音的嗡嗡声,大灭绝就像是一声惊雷。我们的时代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五次物种大灭绝的事实可以说震惊了生物学界,但是,随着对物种大灭绝的深入研究,一些更加令人震惊的事情逐渐被坐实了,那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物种灭绝的速率远远高于背景灭绝速率。我给大家举出几篇较新的科学论文。年8月,在《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Biology)这本SCI核心期刊中,多位生物学家联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根据他们的研究:在现代人出现前,物种总体灭绝速率是0.1,这个可以看成是物种背景灭绝速率,而现在,这个数字是,增长了0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大。他们估计在不远的将来,这个数字很可能还会比现在高1万倍。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这也被称为全新世大灭绝或者人类世大灭绝。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类世的年代分界线并没有准确的定义,有些学者认为可以从农业革命开始算,大约数万年前。虽然会有争议,但是争议的年份也是在一个数量级之内的。年,发表在另外一本权威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上的一篇论文表示:现在地球上哺乳动物的灭绝速率是过去的0-倍。物种的灭绝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50年后就可以达到恐龙大灭绝时的程度。第六次大灭绝已经来临,这一点已经成为了科学界的共识了。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生物多样性大厅中央,有一块主展板,上面写着这样的话:“现在,我们正处在第六次大灭绝之中,这一次的原因仅仅只是人类对于生态地貌的改变。”这可以看作是科学共同体对这次大灭绝事件的态度。物种-面积关系式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造成物种大灭绝的呢?原因不止一个。在生态学上,大家公认的定律少得可怜,在这些定律中,有一条被所有人一致接受的定律,叫做物种-面积关系式,它被称作这个学科中最为接近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定律。它的内容是:面积越大,能发现的物种数量越多。这很像是条公理,几乎是不证自明的。这个定律可以说明,人类的活动范围越大,其他生物的生存范围就越小,物种的数量也就越少。走到哪里,灭到哪里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消灭物种主要靠的是捕杀,走到哪里,灭到哪里。3万年前,智人通过俾斯麦群岛以及所罗门群岛横渡太平洋,生活在这些群岛上的生物就遭了秧。根据《科学》杂志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估计有种鸟类因为人类的到达而灭绝。大约多年前,人类来到了马达加斯加群岛,几乎灭光了岛内的所有巨型动物,例如象鸟、狐猴、马达加斯加河马等等。大约多年前,人类来到了印度洋群岛,这些岛上的几种巨型龟以及包括渡渡鸟在内的十多种鸟类被团灭,在地球上彻底消失。岛上的物种之所以这么脆弱,就是因为它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种群数量也不多,对人类完全没有警惕性。据记载:人类第一次在毛里求斯见到渡渡鸟的时候,这种胖胖的长的像肉鸡一样的鸟完全不怕人,亲热地围在人们身边转。当然,人们也毫不客气地把它们变成了烧烤。没过多久,就把这种天赐美食给吃绝了。图:渡渡鸟在陆地上,情况也没好多少。欧洲的原牛、野马,塔斯曼尼亚的袋狼非州东南部的斑驴,还有大海牛、福兰克狼等等,都被人们赶尽杀绝了。眼看着就要灭绝的一种大型动物就是非洲的白犀牛,还剩下最后一只,你愿意的话,可以在网上观看直播,亲眼目睹一个物种的灭绝。图:非洲白犀牛森林砍伐
比捕猎更狠的是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如果把捕猎想象成狙击枪,那么森林砍伐对物种而言就是大炮。还是根据物种-面积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出:每年丢失1%的森林面积,就会导致大约0.5%的物种消失。如果我们非常保守地估计热带雨林中有00万个物种,这就意味着差不多每年要损失5个物种,一天就是14个。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暖但是,捕猎和森林砍伐对于物种灭绝速度的影响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活动的影响相比,那又是小巫见大巫了。年,顶级期刊《自然》杂志的封面文章是《气候变化引发的灭绝风险》。约克大学的生物学家克里斯·托马斯领导的团队发现:在最低水平的变暖假设下,全部物种中,会有9%-13%在年前被“划定为灭绝”。在最高水平的变暖假设下,这个数字将是1%-3%。取一下平均值,结论就是:全部物种的4%正在走向灭绝。当然,这篇论文刊登后,也遭到了比较多的挑战。有些科学家认为托马斯高估了,有些则认为他低估了,但是,所有对托马斯论文的挑战,都只不过是在一个数量级范围的微调,没有人否认惊人数量的物种正在走向灭绝这个事实。全球变暖最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造成了珊瑚的大面积死亡,因为珊瑚对海水温度特别敏感,上升一点点都会导致珊瑚虫的死亡。全世界大约有5%的鱼类生活在仅占海底表面积0.1%的珊瑚礁海域。过去30年,全球已经有约一半的珊瑚消失了,那些赖以生存的浅海生物也失去了它们的家园。全球变暖真的是由人类造成的吗?你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全球变暖确实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吗?在各类媒体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名人反对这个观点。但是,你只要留心,你会发现,在这些名人当中,你几乎找不到真正的科学家。最能代表科学共同体的观点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简称为IPCC的报告。IPCC在年的报告中,把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置信度标记为“非常可能”,
到了年改为了“极有可能”,标记为至少95%的可能性。
现在又一晃几年过去了,新的报告还没发布,但几乎可以肯定,可能性指数会进一步上升。
人类是否能成为第六次大灭绝的幸存者?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很重要的科普书,很多媒体把它比作《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大灭绝时代》,我现在手头就拿着它的译者叶盛老师送给我的书。在书的最后,第页到页上写着这么一段话:“在我们亲手制造的灭绝事件中,我们自己会有怎样的结局?可能性之一正是:我们自己也终将被我们‘对于生态地貌的改变’所消灭。”这种想法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虽然逃脱了演化的束缚,但人类仍要依赖于地球的生物系统和地理化学系统。我们扰乱这些系统的行为,比如热带雨林砍伐、大气组成改变、海洋酸化,也令我们自身处于生存的危险之中。我真诚地期望,在未来,揭晓谜底的不是地球上仅存的最后一个人类。更多推荐生活科普蓝光是否会对眼睛造成伤害?生活科普
益生菌真的能治疗便秘吗?生活科普
抽电子烟真的能帮助你戒烟吗?硬核科普
湍流是如何产生的?硬核科普
轮回转世现象存在吗?硬核科普
平行宇宙,真实or荒唐?太阳系新知15
隼鸟号的着陆囧旅o(╯□╰)o太阳系新知16
帕克号的太阳之吻汪诘杂谈
为什么全球都在对电子烟进行严格限制?汪诘杂谈丨我想和你谈谈:人生的两座山未来科技体验馆06
人造肉会占领我们的餐桌吗?未来科技体验馆07
我们能彻底告别堵车吗?未来科技体验馆08
人工智能会主导艺术创作吗?未来科技体验馆09
太空旅游离我们还有多远?未来科技体验馆10
虚拟现实将如何颠覆娱乐体验?全民需知:QWERTY键盘为何沿用至今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lif.com/mlgp/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