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牡蛎 > 牡蛎归经 > 正文 > 正文

边尝边学心体验伤寒论研习营之煎药记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24 13:59:55
白癜风饮食注意事项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612/6323898.html

伤寒论二期教学团队

桃花源境

距离繁华大都市不远的太湖之中,有西山岛,岛上有处静谧之地,三面环山,山之外,四面环水,在此山水合抱之境,缥缈峰下,李辛、崔从之二师,自道三年制中医同学及多位中医界嘉宾齐聚,共习《伤寒论》,是时正值辛丑“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的辰光。

众师友六十余人,晨练于山林间后,便开始了一天的正课。上午,李辛老师主讲条文,讲习过程中,带领大家一起品尝相应方子的汤药;午后,崔药师则一一讲解方子中用到的药物,且拿来实物样品令诸位同学传阅、感受。读条文加之尝药,是一次绝无仅有的伤寒研习课。

课上如能尝得药,需得现场煎药,煎药小组因此应需而生,李老师、崔药师为技术顾问,杨亦龙医师整体负责并规划,赵前林老师摄影记录煎药过程,郝俊伟及其他几位同学共同参与具体煎药事宜。

众所周知,《伤寒论》对方子的煎煮及服用方法有着详细的描述,不过在现代,服用仲景方子,依原法煎药的并不多见。这次研习,依原文所述的剂量及煎煮法煎药,尽量还原古法,也是课程设计之初,重点考虑的内容。

换算度量衡

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历经近二千年后,如何换算度量衡。经多方考证,崔药师参考《经方剂量揭秘》(范吉平,程先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一书,进行实测后,给出了换算方法,具体如下:

一、斤两斗升的换算

汉唐

①1斤=16两,1两=24株,1分=6株,1铢=10累,1累=10黍。

②1斗=10升,1升=10合,1合=2龠。

二、斤两斗升克数换算

1斤=克,1两=13.75克,1株=0.57克。

1斗=ml,1升=ml,1合=20ml,1龠=10ml。

对于原文采用容量等非标准重量单位计量的药物,采用1升=ml,如半夏半升,量ml的半夏,称重约为42克。这一换算的依据是商鞅方升,该方升是战国至秦汉容量、长度单位量值赖以比较的标准,容积为.15立方厘米,崔药师为大家展示了商鞅方升1:1的仿制品。

商鞅方升1:1的仿制品

这次煎药,为计算方便,我们采用1两=15克,这较之1两=13.75克大1.09倍,相应,所有用水在原方剂量折合成现代剂量后成比例增加1.09倍。

为60余人煎药,原方的一剂药量是不够的,为此,按每人尝药40ml,60人需煮出的药汤为ml,如果原文一剂药最后“煮取三升”,换算为ml,那么煮ml需要4副药,以此类推,18个方子大多数需用4副药,少则3副,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最多的白通汤为12副,白通加猪胆汁汤也用了8副之多。

以苓桂术甘汤为例,原文“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换算为现代剂量“茯苓(60克)肉桂(45克)生白术炙甘草(各30克)”,“上四味,以水六升(1ml),煮取三升(ml)”,4副的水量为4x1.09x1ml=ml,最后煮取ml。

煎药,古今有别

汤药,古称汤液,相传为商朝伊尹所创,为仲景所发展。伊尹是厨圣,也是汤药之祖,《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伊尹以“至味”说商汤的故事,“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伊圣人精通烹饪之道,自然而然,他在为汤药立法时,想必灵感也一定源于此道。运用水火,调和五味,提取出药物最合适的气味,可谓汤液的“至味”。

“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伤寒的方子,最终也是药物在经过配比、煎煮或制备后,取得其最适合的气味,使之在治疗证时发挥出最佳功效。药物煎煮法,是汤液治疗疾病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次煎煮方法,大体上有别于现代的,主要有:不提前浸泡药材,现代煮药,一般提前浸泡30~60分钟;只煎一次,现代一般煎2次;有比较特殊的煎法,比如,大柴胡汤,中途去滓后,继续再煎;不计时间,比较严格的按照原文药汤的量作为煎成的依据,方子耗时短则40分钟,如抵当汤(以水五升,煮取三升),长则达2小时,如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取三升),多数方子在1小时20分钟左右,以罐装煤气灶为火源。

在四天的课程中,共煎了18个方子:

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2.苓桂枣甘汤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4.苓桂术甘汤5.大柴胡汤6.桃核承气汤7.柴胡加龙骨牡蛎汤8.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9.炙甘草汤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1.抵当汤12.抵当丸13.苦酒汤14.半夏散及汤15.白通汤16.白通加猪胆汁汤17.当归四逆汤18.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煎药房煎药的溶剂——甘澜水,水和清酒,苦酒

在《伤寒论》中,煎药的主要溶剂为水,少数特别的有水和清酒,苦酒,蜜等。“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伤寒论》对煎药水毫不含糊。不同种类的水,性味各不相同。以水入药,因证而选取最适合的水,可助药性。

煎苓桂枣甘汤,便用到了一种特别的水——甘澜水,也叫甘烂水、劳水。“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ml),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我们按此方法,三个人,凝神静气,轮流扬水1多遍,近一个半小时,可惜仅出现数个水珠子。由于煎药有时间限制,就用了这不够成功的甘澜水,先煮茯苓,减一定的水量后,纳入其他药物。水,扬过千万遍后,变得甘温而性柔,非常适合虚弱的病人。

之后,我们分析制作甘澜水不成功的原因可能有:一是扬的遍数不够,《本草纲目》中讲到:“扬之万遍……高扬之千万遍”;二是盆子不够大,原文“取水二斗(ml),置大盆内”,应是不厚的一层水在比较大的盆中,盆子小则影响表面水珠向外滚动,而且我们的用水是4副药的量,ml,这样则水多而盆小。

作甘澜水

在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以水和清酒共为煎药溶剂。古时的酒,一般是指由谷物,如大米、黍米、粟等加入酒曲,经发酵酿造而成的低度酒。清酒,是相对浊酒而言,在浊酒中加入石炭(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使其沉淀,变得清澈,便为清酒。这次煎药,我们选用了日本月桂冠大吟酿(酒精度15%vol)清酒,本意为选用上乘好酒,不料在见到实物标签“大米(日本产)、米曲(日本产米)、食用酒精”时才明白,该款清酒加入了食用酒精,并非最好,最好的清酒只含水、米和米曲,但较之古时中国清酒,酿造工艺则更为精细。

日本清酒是米酒的一种,《本草纲目》记载米酒,苦、甘、辛、大热、有毒。主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等。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15升才得3升,酒水久煎诸阴味药后,出来的汤液,温润、厚而不腻,同时,酒的辛散因诸阴药的包涵,柔和而缓,这样滋补,补而不滞,很适合可调节空间比较小的虚人。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煮的时间较炙甘草汤短,再者,同样为当归四逆类方,当归四逆汤未用酒煎,推测清酒在此与吴茱萸、生姜合力,发挥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之功。尝该方,辛热辣无比。

传说中的苦酒汤

这次煎药,在苦酒汤中,用到了另一种酒——苦酒。何谓苦酒,一说就是醋的别称,一说指劣质味酸的酒,由粮食酿造失败而来。小崔酿酒师,一直在实践古法酿酒,认为苦酒就是劣质味酸的酒,而且自己亲自试验,监测发酵情况,最终成功酿出了苦酒。这次煎药,他为我们贡献出了酿制两年的苦酒,见下图。

苦酒汤药材

煎制苦酒汤是这次煎药的亮点之一。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我们的煮法:生半夏,用沸水烫洗7遍,去干净残余的外皮。一粒半夏,切成如枣核大14枚,因为使用量比较大,我们采取快速砸破,称重2.5克。

崔药师,模拟刀环,用粗铁丝制出带长柄的环状,用来烤鸡蛋。

第一次尝试,完全按照原文,用土鸡蛋,取出蛋黄,保留蛋清,加入苦酒和半夏,结果稍煮便溢出,再煮蛋清就凝固,变成了苦酒糊。完全按照原文,居然煎不出苦酒汤。

我们取原文之意,重设了步骤,把蛋清和蛋黄都取出来,每个蛋清单独放置于一小碗内,将苦酒和半夏注入蛋壳,令沸三次(苦酒沸时,便移开火源,这是一沸),然后经过滤布,滤掉生半夏,倒入装蛋清的小碗,与蛋清混合,蛋清遇热变为稀薄的凝胶状态,成功!入口,绵滑而微酸,且微微发散。

煎制苦酒汤苦酒汤

此外,还有一处用到酒,就是抵当汤中“大黄(三两,酒洗)”,这个酒又是什么酒?前文讲到,古时的酒有清浊之分,清酒较浊酒珍贵,一般说的酒就是指浊酒。酒洗大黄,我们使用绍兴黄酒,没过大黄,腌渍5分钟。

为中医传薪尝胆

白通加猪胆汁汤,是又一亮点。

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这个方子大家平时几乎都没尝过,想来是两味药很特别,那就是猪胆汁和童子尿。今时物流发达,猪胆汁并不难得,我们从网上顺利购得生鲜猪胆,内有胆汁,用时煎开胆囊取胆汁。可是,童子尿却不易得,原本在上课地点周围的村子里,找到一个12个月大的男婴,未断母乳,饮食不杂,甚为理想,没想到,如今的婴儿自出生以来就使用纸尿裤,只会在纸尿裤里排便,去掉纸尿裤后,怎么都不肯排便,所以没有收集到他的童子尿。另外一名是同学带来的自己的儿子,2岁多,开始取便当天,没让他喝平时爱喝的椰奶,经过一夜才取到50ml,虽然量过少,我们还是用了。原文猪胆汁和童子尿是直接生用,为安全起见,我们一起经过煮沸再用。

再看原文“若无胆,亦可用”,我们这剂是“无人尿,亦可用”。尝这个方子,腥臭,主要味道苦,而且苦味经久不散。想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需要何等的意志力。今天,我们的同学为学好中医,也是勇气可嘉。

刚取出的猪胆汁

两味不常用的药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中有“蜀漆(三两,洗去腥)”

蜀漆是常山的嫩叶,常山是《神农本草经》下品药,根部入药,常山、蜀漆在古代主要用于疟疾治疗。我们备药时,按照蜀漆是常山的叶子来准备,入锅前,洗去腥,用清水漂洗了三遍,没有任何腥味,只是植物叶子的气味,故推测蜀漆不一定是常山的叶子,具体是什么,有待之后考证。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药材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有铅丹,又名黄丹、丹粉、朱粉、铅华,在《神农本草经》为下品药,“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惊痫瘨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是炼丹术士在炼丹过程中发现的物质,化学成分主要为四氧化三铅。现代因其止痒,解毒,收敛,生肌的作用,是中医制造膏药的主要原料。

我们煎药时,先用水洗了3遍,即加入水后使铅丹沉淀,去掉上清液,这样水溶性的毒性成份可以去掉一些。关于它的毒性问题,我想伤寒的方子,对证用药,中病即止,是避免有毒药物伤害身体的重要原则。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材后记

我们试图循着《伤寒论》的记载,回到仲景师当年经历的情景中,想象他是如何随病人的病机变化来遣方用药、煎药试药的。只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原文即便详备,也只是记述了仲景师能够告诉我们的,而更多细微幽深的含义,无法言传,“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须“才高识妙”,才能”探其理致”。这无法言传或没有言传的部分,或历史上争议颇多的部分,需要今天的我们,依照仲景师留下的路标,提升自我感知力,“思求经旨”,用古人的思维方式,诊疗实践,探寻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遥想仲景师当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今天的我们有感于现代化的生活,与大自然渐行渐远,为健康带来种种弊端,乃效法古人,深入学习传统医学,以期自己先知道如何养护生命——“退能爱身知己”,进而帮助他人养护生命——“进能爱人知人”。我们关爱生命的心,相信是与伊圣人、仲景师相通的。

煎药房内,窗明案净,火在静静地燃烧,汤液在咕咕地沸腾,烟雾氤氲,气味浓郁,窗外微风渐起,绿竹摇曳,光影变幻,一时间,仿佛时光凝固,一切都那么平静。我们煎这些药,尝这些药,想着他们的力量可以免除患者的痛苦,可以挽救鲜活的生命……体验到的是与古之医者同样郑重与谨慎的心境,是药物疗愈带来的满足。这种体验与实践才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的东西吧。

伤寒论研习营二期师生合影

(完)

文/郝俊伟

摄影/崔老师赵前林郝俊伟孙皓

伤寒论课程老师简介

李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精神健康讲记》《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acktothesourcesforaModernApproach》

崔从之,执业药师,主管中药师。从事中药工作三十年,曾在河南、医院、连锁药店、中医诊所从事中药的调配、炮制、制剂、采购验收等工作,熟悉中药传统鉴别及丸散膏丹加工方法。近年来以寻求道地药材、野山参的经验鉴别为工作方向。

当当购书正版有保证阅读年前的文章请移步腾讯QQ空间“李辛的空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lif.com/mlgj/911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牡蛎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